Learner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论N(五):关于N的部分随想与补遗


写在前面:


关于N可说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写作论N时我也有一些新的想法。但它们没有成为体系,也不好负责任。我没有信心保证我写的这些是对的,甚至还有点争议,有些地方也仅代表我个人意见。所以不放进正式部分,就整合进这一篇碎语吧。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


1.N是不是一种“混合物”?


这是我和@健康生活中二病社畜。 老师私聊时讨论到的一个问题。我写第一次论N后有一次对她说N好厉害,猛兽将至、股票要涨、月亮有魂、悲凉漫天、有一个叫“生命”的东西存在、“正六边形”独立于蜂巢和水晶石,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各种内容竟然是同一个功能感知的。在我的评论区中也有人留言:“难道N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直觉’,一种是‘概念’吗?”我们由此做了一个不负责任的揣测:N并不是一个功能,而是一类功能的混合物。它是人“一类用意识无法解释的感知信息现象的统称”。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怎么也说不清是如何就知道了的事情,都可以丢给“直觉”;荣格所定义的N其实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而是一堆混乱的不知该如何界定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这种揣测虽然不大尊敬,但是有道理的。首先N是通过无意识感知事物的,它的本性就决定了它的难以描述。其次,让我们想想S,人可以使用S感知到颜色、声音、体感、情绪、知识、欲求,这难道不也是“一堆看起来互相毫无关联的各种信息”吗?只是因为S是有意识的知觉,我们不会觉得它奇怪——所有的信息共用我们的身体与意识进入我们。既然S是一种混合物、一类感知功能的统称,那么如果对称地说N也是如此,就看上去也合理了。


如果有一天科学家能彻底揭秘人的大脑,将“直觉”还原成物理现象描绘出来,也许会找到人脑中有一堆混乱的神经环路:这个负责预知未来,那个负责解码符号,还有一个负责连接集体无意识,如此等等,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或许曾经被称为“直觉”的灵视能力不过是“另外五种或几种感官”而已。但也有可能直觉以及荣格所写的各种心理功能确实是超物理的只能用哲学思考的东西,是一些“潜存”——一直被知道,从未被看见,仅此而已。



2.为什么没写soc里的N?


其实很简单,我想起写论N时还不知道soc呢。其实soc里的“八个功能”也很有值得说道之处,我以后可能会系统地写。soc重构了荣格的八个功能理论。它的基本思路不是欲力(libido)理论,而是信息代谢模型——世界上存在的信息有8种,对应8个处理信息的“信息元素”,这样,soc对8个功能的定义与荣格有很大的区别。信息代谢模型有它的独创性与奇妙之处,但我如果硬将其中的N脱离整体摘出来解释,还塞进我写mbti相关N的文章里,就显得不着调了。所以只能暂且让soc爱好者们失望一下。等我能系统地写soc时我会写的,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了。



3.为什么没写两种N,ne/ni(外倾直觉/内倾直觉)?


我当初没打算写。毕竟我写的是论N可不是论ne/ni。一部分原因是我还不能很好地说清楚两个功能的异同。一部分原因是我仍然比较赞成“四个基本功能”而不是“八维”,我一般把基本心理功能只看做四个而不是八个,原因我以后也许会细说。另一部分原因是我料想到很多读理论的人其实并不想知道N到底是个什么功能,而就是想来不费力地获取分辨人类型的方法,“哦,原来这个样子就是ne,那个样子就是ni”然后就代入自己和认识的人。我不想助长这样的行为,所以我在文中很少提到mbti类型及与它关系比较密切的概念,也很少描述一个类型的人。如果你抱着“看了这篇理论文章我就能知道谁是什么类型、什么类型是什么样”“背下这些标签我就能判出人类型”,并没问题,但很抱歉,这些知识我没能力也不想提供给你。


但我也可以解读八个功能,只是需要把它们和整个理论体系整合起来解读,需要很多铺垫。这里可以暂且简单地说一下我目前对“双N”之异同的认识,因为都论N论到这里了不提一下ne/ni也不合适。其实我觉得因为同为N,它们所感知到的内容和对人的作用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一个定义上的区别——一个是外倾的,一个是内倾的,也就是心理能量流动的方向不一样。ne,像所有的外倾功能一样,心理能量往外流动,是一种粘住客体不放,甚至与客体融为一体而忘记了自己的“感觉”(直觉)。ni,像所有的内倾功能一样,心理能量往内流动,是一种离开客体退回自己,钻进心中深不见底的无意识空间的“感觉”(直觉)。它们都是一种“灵视”,带来灵感和确信的、用无意识感知眼前不可见事物的功能。在很多时候,两个功能可以感知到差不多的东西、达到同样的效果,而心理能量的流动几乎只有使用者自己知道,所以从外部看来并不是很容易区分。


例如我第一次论N时借用荣格的“直觉”例子:探险者在野外走着突然预感到猛兽将至,藏好自己后猛兽真的出现了。ne还是ni?不好说。这个效果双N都能实现,我不是他,我体会不到他的心理能量流动。“探险者”这个身份似乎比较ne,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就这个例子没有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将它评价为“更像ni”。因为似乎并没有一个外在客体将他的注意力和心理能量如磁石吸铁般吸引过去做出典型的“外倾”,你说猛兽,可是他使用直觉时猛兽连影子还没见着呢,如果见着了,此事也就不值得被记下来了。相反,他此时很可能“望向”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一种真真切切的警告、危险,从黑暗的集体无意识中亮起来,占据了他的头脑甚至让他一瞬间封闭、感知不到外面了,只剩下这个来自内部、不知所起的灵视。


碰巧,我在第一次论N时还举过另一个例子,我觉得也是双N都能实现但“更像ne”:竞赛老师看到一个学生的考卷当即觉得这是未来的国奖材料,将她劝进竞赛队后她果然摘金。你可以对比着细品一下两者的区别。在这个例子里很可能,老师看到卷子的一瞬间,他的眼神、精力和心理能量被作为外在客体的一张纸及其背后的人死死地“抓住了”“引去了”,他的整个心灵向那位学生转过去——但确切地说不是望向她,而是望向她身上隐含的一种可能性(得到奖牌),“可能的她”。无意识的作用让他确信自己的直觉,而他不顾现实条件地拉她进队的行为实际上是心理能量已经“倾注”在她身上、主体在N和判断功能共同作用下被吸引向直觉感知的一点火光。


此外两个例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未必和neni区别有关但很有意思:前者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后者不是。我觉得还不能讲得很清楚,可以以此再思考思考N与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关系。


顺便一提,我的评论区里有人说“这个竞赛老师可能是用S即观察这个学生的答题风格、思考方式,与以前的获奖者比对确定出他天赋的。”我得正式回应一下:不是这样。因为这个例子是我身边真人真事,我可以再补充一些细节:这是一次全是选择题的考试,根本没有可供观察的答题风格;这位老师也不了解这位学生,直到学生进了竞赛队,才发现“她竟然不是男生!”;而当时父母和其他老师都不支持她去学竞赛,因为已经是高一升高二时,这时零基础开始太晚了。但竞赛老师给她的父母各打了两个小时以上的电话,硬是“动之以情”说服他们让她试一试。结果她拿到了国奖。此后,她感激得每年暑假都回学校为竞赛队帮忙。



4.N与联想的关系?


说起很多人希望“背下这些标签就能知道什么是什么类型”,想不费力地知道怎么找出N人,那么总会有一些容易理解但似是而非的东西趁虚而入,夺占人对N的认识。其中有很多根本离谱得不值一提,比如“N是网络”和“N是虚无主义”。但还有一些是确实是有一定根据和一定影响力,值得掰扯一下的。其实我也并不能给出很确定的答案,而且我知道讨论这些问题可能会引起争议。但还是和上一点一样,都论N论到这了不写也不合适,我就冒这个险吧。对某些问题,《心理类型》及其衍生作品中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我只能自己推导。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太负责任、不太让人满意的地方。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不要把我当荣格的代言人,在讨论这些我自己的推导时,我不敢代表任何人。以下几点仅代表我个人意见。


先说一点,N与联想。你问“联想”是什么功能?那我可以问:“想”是什么功能?别笑,这个问题是真值得认真想一下的。“想”英文是think,而恰好think、thinking是《心理类型》里一个有定义的词语(没错就是思维,那个简称T的功能),它和我们平时说的“想”意思是不同的。我们说“想”,有些时候是代表一种判断,可以是思维也可以是情感的判断;而有些时候也可以表示一种感知,是非理性的,是“一个东西出现在了意识里”,例如“我走进实验室就想起了五年前第一次上实验课的心情”(顺便你们可以想想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功能。)。日常所说的“想”强调意识而不是物质的活动,所有的判断都是“想”,而各种感知中,除了最直观、可以被还原成物理现象的感官的感觉,也都可以在日常表达中被称为“想”。


那么“联想”是什么功能,“联想”是由一个东西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个东西,其实也是“想”。那么它也如“想”,可以是一种判断,也可以是一种感知。当“联想”表示一种感知的时候,它是非理性的,似乎“被给定”,这可以与表示判断的联想相区分:有时候,人会主动从一个东西想出去,自求去联想另一个东西,这种“联想”偏向理性的;有时候,人会从一个物体非理性地“感知到”另一个物体,“我看到了A,就想到了B”,这样的联想比较有可能是S或N。那到底是S还是N?我个人认为大多数还是S,因为联想时知道两者有关系还是有意识的知觉。只有很少很碰巧的情况下,一个东西A触动了人的无意识,无意识空间以极快的速度处理了它,刚好传出了一个意象B,而B又刚好是人已经知道的“和A有关的另一个东西”的样子,当B从无意识里返上来时人又刚好正确地意识到了B是A触发的,他在表达这件事时又刚好选择了说“我由A联想到了B”,而不是直接说“我想到了B/我直觉到了B/我灵视到了B”等,这么多个“刚好”叠加起来,N的作用才以“联想”表达出来——可想而知,N与联想的重叠部分是很少的。


所以结论是:定义上,联想和N没什么关系;使用时,联想和N只有很少的重叠(联想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N,N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表现为联想)。所以我认为把联想和N捆绑是不合适的。有一些人喜欢玩“给你一个词语,你写出联想到的50个词语”的游戏。本来这个游戏挺有趣的,但用来显示N和鉴N就不对了。有一说一,从一个词语联想到一个两个词语还是正常的“联想”,有一小部分是N;而如果联想到50个词语之多,那差不多肯定是反N了。因为一般人(无论类型)几乎不可能只凭从无意识冒出来的非理性连着感知到50个词语(我觉得20个都难),如果他联想到了50个,那必然是有意的,是主动地“有意识知觉”甚至判断了。(当然,不排除极少数“天才”可以做到靠N冒出50个词语,但是这种人少,不大能碰到。)


此外特别说一下,凯尔希的《请理解我》中概括的表格有一项关于“语言的风格”,其中SP是“直陈”,SJ是“联想”,NF是“归纳”,NT是“演绎”。有人看见SJ是“联想”,大惊失色“原来联想是si的风格”。其实据凯尔希的解释,此处的“联想”大概是说SJ人喜欢联想做事如果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可能会有什么不利的情况发生,进而做好防备确保万无一失,是“护卫者”形象的表现,而不是说“联想”和什么心理功能有关。(书不在我手里,是我回忆的。)《请理解我》里只字未提《心理类型》的八个功能,所以也不必觉得里面有什么隐藏的惊天秘密。



5.N是抽象吗?


如果你说《心理类型》里的N,那有标准答案:不是。《心理类型》里有一个概念叫“抽象”,它也是一种心理能量的运动形式,独立于NS功能。关于它我现在还不能讲得很清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S可具体,可抽象,N也可具体,可抽象。原文是:“具体的感觉是感官的感觉,抽象的感觉是审美的感觉;具体的直觉是幻想的直觉,抽象的直觉是象征的直觉。”TF也有具体和抽象之分。


我之前有多个理论人解读过具体和抽象,但我读后也觉得还不太满意、不全同意。我想,要说明白这点,我必须先写很多东西作为铺垫,暂不写了。简单地说来,《心理类型》中的“抽象”是从客体中抽取一个因素使其占据全部的心理能量,“具体”则是一种多因素融合不分的状态。这和日常所说“具体和抽象”是不同的。例如荣格举过一个例子:人使用具体的感觉看一朵花,会看到花瓣、叶子,闻到气味,想到花的生物学分类,而使用抽象的感觉,他眼里只剩下了花光彩夺目的红色——一种审美的感觉,抽象的,彻底与NTF脱离关系的S,一个很直观的感觉。这个例子细想有很可怕之处,我这里暂不写了,等我再思考清楚我会尝试写出来。但这里就是证明抽象不是N。


有人说我们日常所说“抽象”不是这个意思啊。我这里得表明一下态度:我还是坚持在讨论《心理类型》相关问题时,说一个词语默认它是《心理类型》中的意思。它日常中的意思总能找到其他表达来代替,实在不行也可以标注出来。因为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如果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定义,就会沦为“你说什么是什么”的混乱,而如果有固定的定义(《心理类型》),那么人们的习惯就是默认为这个定义。而我不想破坏这套规则秩序。



6.N是感知概念的功能吗?


N与概念的关系比较复杂,可以写一篇文章来论了,这里只能简单提一些。有共识的是,N感知到的不一定是概念,比如我在前文里举的多个例子。关于“概念”首先我得说清楚一个问题。我们日常所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别笑,有几个人能说清楚,“概念”在哪里?有人说概念在人心里,有人说概念在幻想里,有人说概念储存在集体无意识里,有人说哲学书里满是概念,有人说整个世界就是无数个概念组成的。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问题就没办法讨论。而且,我这么一说可能你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直接影响到了人对“人用什么功能感知概念”这个问题的判断。


但是《心理类型》的“定义”里并没有一个对应日常所说“概念”的词语。就像没有对应我上两条所写的“想”和“联想”的词语一样。我不得不大胆地去查了词典,词典显示我们所说的“概念”主要有两种:idea和concept。idea是《心理类型》中有的一个词语,我觉得翻译成“观念”比“概念”合适。它本来的意思(有很多条,我只选和“概念”有关的)其一是:“a picture or impression of what things are like or should be like”;其二是“an opinion or belief about something”——它是存在于人心灵里的一些东西,一般来说是一个整体,是大略的没有细节的一种“观点”。比如我们说:“你对科研工作有概念吗?”这个“概念”是人的一种认识。


而《心理类型》定义的idea(观念)是这样的:


“观念与意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象有时是集体的,以其神话的特性而区别于个人的。

而当它不具有神话的特征(神话的特征指缺乏灵视的性质且纯粹是集体的)时,我称之为观念。

我把观念一词用来表达某种原初意象的意义,是一种抽象,它具有某种从基本要素中衍生或发展而来的外观,即思维的一种产品。”

“观念是原初意象被程式化了的意义,原初意象由此得到了象征性的表现。

它的本质并非派生或发展而来的,而是从心理学上而言先天存在的。”


——“观念”有原初的本质,原初意象借观念为象征表现出来。所以,在心灵的结构中,观念应该在原初意象“靠外(靠近意识)”一层,可以说是原初意象的断简残编的意象。它是意象经过理性功能(我觉得主要是思维)精心编构而形成的一种产物。(而回顾上一段,idea这个词语本来的意思里也含有“经过了理性处理和判断导致确信”的成分。)可惜我限于篇幅不能再展开说清楚了——我本认为,意象、原初意象和象征简直是《心理类型》里最有趣的一块,也很想专门写一写它们。而此处,我可以概括地说idea是来自集体无意识的意象经过判断功能处理的产物。


我们常说的另一种“概念”concept不是《心理类型》中有定义的词语。它在词典上的释义是(日常用语中有时和idea混用,此为区别于idea的部分)“an abstract principle”,而这里的abstract和《心理类型》里那个定义又不一样,是abstract这个英文单词本来的意思之一:“based on general ideas,not on any real person、thing or situation”;“not with particular things or events”。


所以,concept强调的是不限于一个物体、甚至超时空的一种存在,它不是人心灵中的产物,而更像一个“客体”。它是抽象的,特指抽象的东西中“把本质从表象中抽象出来”、“把非经验性和非时间性的从经验性和时间性的中抽象出来”的那一部分(抽象的不一定是概念,比如荣格写的一朵花光彩夺目的红色就既不是idea也不是concept),似乎与我引用的“潜存”这个词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不完全相同。“潜存”是一种存在,是原初的,等待被感知的,偏非理性;而concept这个“概念”偏理性一些,而且相比“潜存”,它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的。例如数学里“三角形的概念是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构成的封闭图形”、生物学里“生命是正反馈自组织形成的复杂耗散系统”这种“概念”就属于concept。


你们可以回想一下我前几次论N,评论区里很多人说“S感知实体,N感知概念”,也有不少人称“潜存”为“概念”。但是我在正文里基本是用“感知潜存”形容N,而不是“感知概念”,这并非炫耀我写过哲学作业,而是有谨慎的考量的。我承认,“潜存”和两种“概念”都有关联,我猜测人的集体无意识赐人的原初意象“新手礼包”中就包括潜存物。但是,“潜存”确实是组成世界的“存在”,它是可以被非理性功能感知的。而“概念”呢?如果你说的“概念”是idea,你能说“感知idea”吗?这个逻辑好像不怎么平滑啊,idea这个东西更偏重于“形成”而不是“感知”,它需要人对意象的感知加上理性判断功能的编构,即人的心灵产生了一个idea,而不是纯粹的N/S“感知到”的。而“产生idea中使用到的非理性感知功能”,如果能带来对意象(是不是一定得是原初意象,暂且存疑)的感知就可以——那么各种N和S中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的,就可以担当这个角色。


而如果你说的“感知概念”的“概念”是concept,这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很多concept其实就是对潜存物的象征表述,它们是原初意象的一部分吗?它们储存在集体无意识中等待人退回无意识空间去发现吗?我不能不又想到我第一次论N时举的例子:没有人知道“生命”是什么,可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一个concept,也许对“生命”的认识确实是无意识给人的启示。可是又可以说,既然这样的“概念”在世界上无处不在,能从各种物体里看到,也能写在纸上,那么是否又可以把concept视为一类“外在客体”呢?《心理类型》里好像也没说过外在客体必须得是基本粒子组成的实体物啊。我个人认为,concept确实是可以被“感知”的,但是把它界定为什么东西,是困难的,而说“用哪个功能感知它”则更加混乱:ni可以吗?ne可以吗?面对无意识空间的的si可以吗?如果把它当外在客体,se又可以吗?我没办法说出来它一定是哪个功能感知的。但显然,无论类型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感知它的能力,而各有自己的方式。


写到这里我知道有很多人会很失望。因为我没能给他们一个确切的答案。“说了这么半天,到底概念是不是N感知的?”但是容我说得不客气一些,要是真有一个人能对所有的问题都给你确切答案,那你必须得怀疑他;要是你来看理论文章就是想得到一个确切答案,那我只能敬谢不敏了。


7.si是不是感知潜存的功能?


先插一句题外话:圈内有理论人认为,(其他条件相同时)“se阳人和si阳人”的差距比“S人和N人”的差距更大且重要,例如假如有三个人:一个te主导ni辅助,一个te主导se辅助,一个te主导si辅助,那么他会把前两个分到一堆,后一个分到一堆。我个人是有些同意这种观点的。虽然我仍比较喜欢“四个功能”论而不是“八维”论,但我确实知道se阳和si阳的人区别很大,而且我觉得si和与她相依相伴的ne是一对非常神奇(不是褒义词)的功能。


我在写论N时说过N感知潜存如“生命”,还举过一年级小学生使用N看到题目中符号意义和数学算式的例子。后来还是@健康生活中二病社畜。 老师和我讨论过内倾感觉si能否做到这些。她认为能。但我一开始是有些排斥这种观点的:si作为感觉,抢直觉的活干什么?八个功能四个感知,假如有三个感知潜存一个不能,这个理论不就不对称了,不优美了吗?既然si既有作为感觉感知此时此刻实存物的本职工作的能力,又有连接无意识空间感知潜存、超越时空的能力,那么si使用者还要直觉干什么?ne不就变成一个没有支持人心灵生存的作用、只有偶尔“探索、开启新的可能性”之类奢侈品作用的大挂件了吗?ne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说得再过分一些,既然si一个功能就能感知所有时空的实存和潜存,而se和ni还要两个功能,那se和ni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为什么不是从一开始全人类就只有si一个感知功能,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感知信息的问题呢?


这显然不令我满意。我仍然对此持保留意见:内倾感觉也是感觉,是有意识的知觉。似乎没有人敢说,自己知道“生命”的存在是“有意识地”知觉到的吧?我复盘了好几遍《心理类型》描述si的部分和描述其他三个感知功能的部分,看得很迷惑。荣格写道:

“内倾感觉(si)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客体的真实而是主观因素的真实、原初意象的真实。

它们从总体上构建了一个心理的“镜像世界”,反映了所有存在的意识内容。并不只是已知的和惯常形式的内容,或许可以说是潜在的法定永恒形式的内容。

如此的意识除了能看到事物当下瞬间的存在之外,还能看到事物的变化和消逝甚至消逝后存留的东西。

我们可以说,内倾感觉(si)的作用与其说是对客体的再现,不如说是经由客体而传播了古老的主观经验的光泽和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情的微光。”


看这段我确实感到si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能力,似乎它是能感知原初意象的永恒存在的。但是我再次复盘时细品了一下内倾直觉(ni)的描述和它与si的对比,发现似乎并没这么简单。


“内在客体在直觉中显示为事物的主观意象。虽然它们在外界世界中不能遇到,但构成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内倾感觉(si)主要限制在经由无意识对神经刺激现象的知觉上,而内倾直觉(ni)则压抑了这些方面的主观因素从而去领悟那些引起神经刺激的意象。意象迷住了直觉活动,它被意象所捕获,努力去探索意象的每一个细节。它紧紧地抓住灵视,以最富有生命力的兴趣去观察这一图像怎样变化、怎样进一步展开,最后又怎样消失。”

穿插在这段中,荣格又举了一个精彩的例子:一个人突然感到一阵眩晕,那么内倾感觉(si)会关注神经系统的扰乱,看到这阵眩晕有多强、持续多久、怎么产生又怎么结束;内倾直觉(ni)会看到它的内在意象:一个步履蹒跚的人,心被利箭刺穿。似乎这仍然是物象和意象的区别。


嗯……你们看了怎么理解。我是这样想的:虽然si是向内看向无意识空间的,它以无意识空间中原初意象的永恒性保证自己的真实,但是,荣格并没有写si能直接感知原初意象本身。原初意象“经由客体”发出微光,而si只能看到物象——那个“经由”的“客体”。它看到了客体在时空中变化,而不知道那个变化背后的是什么。si看到的“变化和消逝以及遗留”的主语仍然是“事物”即实存物、物象,而ni感知的东西主语是“意象”、“无意识的内容”。si所看到的“永恒内容”是意识的内容,虽然和集体无意识有关,但也是集体无意识在意识中的反映。“反映了永恒形式的内容”的镜像世界并不是“永恒内容”本身。换句话说,永恒的原初意象反映在意识里一些东西也是永恒的,但这不是原初意象本身而只是“有意识的知觉”可以觉察的东西。


荣格描述si的一个关键意象是“镜子”,我试着形象地说一下我对它的理解。假设人的心灵里有一面镜子,是透明的,面积无限大,里边是无意识空间,外边是意识和外在世界。si,你们想象她是一个小人,作为“有意识的知觉”站在外边,面对着镜子背对着外在世界。此时她看到的是外在客体在镜子里的影像。影像落在无意识空间中,背后衬托着那里存在着的“内在客体”原型意象,永恒的原型意象的运动推动着客体的影像运动、生灭,像人操纵提线木偶一样。si看见那个影像在变化,但她看到的只是它——她戴着一副“感觉”的有色眼镜,只能看清实存的物象。她看到在时间中延展的客体背后模模糊糊地垫着一些神秘可怕的东西,却不知道这些是什么。


无意识空间中的意象不能不看。可si和直接看到意象的ni又是互斥的啊。那怎么去看呢?我暂且大胆地推测一下:si看的镜子有正反两面。它可以把外在客体照到里面来,就照样可以把无意识中的意象照到外面去,让站在无意识空间里的N(ne)面对镜子往外看。他也戴着一副传递意象的有色眼镜,这样就可以看到,以繁杂的物质衬底的另一个“反镜像世界”。像si所看到的物象被无意识空间的意象所浸染一样,他所看到的意象会被客体所限定。他一直都在看外在客体,却又压根没在看外在客体。和客体有关的那些非时间性的原初意象映射在外在客体上,有一部分是恰好反映了客体性质,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无意识的意象自己的性质——关于客体就是它“可能是什么”。这个可能的东西或许就包括但不限于原初意象和其中的“潜存”。


我好像偏题了。我是这么理解的。但我仍不大清楚“潜存”及对它的认识是不是原初意象的内容——如果是,那么据上面的描述,它是投影在客体上被ne看到的,还是衬在镜像物象下面被si看到的?此时如果找不到一个外在客体来投影,意象可能就不会被感知到,但“潜存”这类无处不在的东西假如是意象,又不可能找不到投影之处。你可以说,人从si看到的物象运动变化规律推出“潜存”的存在,但这听上去并不直观。所以我暂且只能认为直接感知潜存的还是N。而关于si和ne这两个神奇的功能,比起经常有人说的“si是像N的S,ne是像S的N”,我更愿意称之为“有意象衬底的物象”和“有物象衬底的意象”。篇幅有限我只能言尽于此了,有缘可以细说一下四个感知功能。


但是在“对符号和语言的感知”这点上,我需要再做一些说明。符号和语言,如社畜老师所提,可能是一种内置的“模版”,它不是原初意象,但意象(不一定是原初意象)借这些物象表达出来。而这正好符合si所感知的内在物象。所以我是同意在符号和语言的感知中si发挥重要作用的。顺便说一句,你们可以回忆一下,在mbti类型的刻板意象中,如果职业、身份是和“语言”“符号”“文字和数据”等物相依相伴的,是以(广义上的)语言作为工具的,(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书记员、训诫者、演说家、老师、记者、文人、史官、理论学科的研究者、程序员、电报工、情报通讯者、密码破译者……)那他/她通常是si阳人;而se阳人则更多与形态和色彩联系在一起,例如si阳的infp经常以诗人或作者的形象出现,而se阳的isfp则是画家或乐舞伶人。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8.创造理论的人们有没有意识到人会捧N踩S?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我的前一次论N中讨论过,NS这个概念自带形成捧一踩一的危险,但是心理学家当然不可能为了不形成歧视就不提出理论了——否则他们就不应该去做研究者而应该去做慈善家。假如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论会给人带来危险(人会捧N踩S),为了道德和避免更严重的影响,他们会在自己的作品中露出一些担忧和补偿,显得还挺可爱。这让他们保有一个“人”的尊严,而不成为邪恶科学家。


我个人的感觉是,荣格确实意识到了人会捧N踩S,他的讲座中有迹象。迈尔斯也意识到了,她在《感觉与直觉》一章中反复强调S人“并不笨”“不应该被埋没”“能做好很多事情”,但是她的水平显然不如荣格,这些话语就很像明知自己捧N踩S的人欲盖弥彰的掩饰。凯尔希呢?不好说。其实我觉得,凯尔希虽然理论水平不如迈尔斯,但在“平等看待各个类型”上做得比她好,他给十六个类型都写了恰当的赞美。而他确实没有表现任何对捧N踩S、鄙视链形成的担忧。这让我有些难以定性:自己不捧N踩S,但不去挑破这个问题并制止别人捧N踩S,算什么?这负责任么?有可能他真的有足够的自信:人们看见我的作品后不会捧N踩S。但也有可能是他根本没意识到这种危险。真实情况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彩蛋】


1.经常有人通过“是不是概念化”来鉴N。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去翻了《天资差异》里对十六个类型的描述,其中只有一个类型是比较明确地说最善于思考概念、“概念化”的。你们可以猜一下是谁。


2.本来是想文后碎语,不料写成了这么长的一篇,写着写着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只能说论N系列还有最后一篇待更,最后一篇我决定放飞自我写点关于N的轻松的东西。


3.我把“意象”这个词说了这么多遍(因为不能不提它),可是害怕扯远了又没解释“意象”到底是什么东西,写得难受得要死。我以后一定会补上的。


4.你们接下来想看什么?我试拟了想写的一些东西:

1mbti/八维与学科/职业

2“心灵的形状”

3什么是意象/原初意象/象征

4讲讲其他人格理论

5我对理论的态度/对理论圈事情的反思

6对自己心理的观察(不一定和八维有关)

希望能落实。

















评论(5)

热度(49)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